巴拿馬 基本信息
當地時間 | 您的時間 |
---|---|
|
|
當地時區 | 時區差異 |
UTC/GMT -5 每小時 |
緯度 / 經度 |
---|
8°25'3"N / 80°6'45"W |
ISO編碼 |
PA / PAN |
貨幣 |
巴爾博亞 (PAB) |
語言 |
Spanish (official) English 14% |
電力 |
A型北美-日本2針 B型美國3針 |
國旗 |
---|
首都 |
巴拿馬城 |
銀行清單 |
巴拿馬 銀行清單 |
人口 |
3,410,676 |
面積 |
78,200 KM2 |
GDP (USD) |
40,620,000,000 |
電話 |
640,000 |
手機 |
6,770,000 |
互聯網主機 |
11,022 |
互聯網用戶 |
959,800 |
巴拿馬 介紹
巴拿馬位於中美洲地峽,東連哥倫比亞,南瀕太平洋,西接哥斯達黎加,北臨加勒比海,連接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陸,巴拿馬運河從南至北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有“世界橋樑”之稱。巴拿馬面積7551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2988公里,全境地勢起伏,溝谷縱橫,除南北沿海平原外,多為山地,河流多達400餘條。地近赤道,屬熱帶海洋性氣候。 【國家概況】 巴拿馬,全稱為巴拿馬共和國,國土面積75517平方公里。位於中美洲地峽。東連哥倫比亞,南瀕太平洋,西接哥斯達黎加,北臨加勒比海。連接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陸,巴拿馬運河從南至北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有“世界橋樑”之稱。海岸線長約2988公里。全境地勢起伏,溝谷縱橫,除南北沿海平原外,多為山地。河流多達400餘條,較大的有圖伊拉河、切波河及查格雷斯河。地近赤道,屬熱帶海洋性氣候。 1501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屬新格蘭納達總督區。 1821年獨立,成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部分。 1830年大哥倫比亞共和國解體後,成為新格林納達(後稱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個省。 1903年美在擊敗英、法後與哥倫比亞政府簽定由美修建和租借運河的條約,哥議會拒絕批准。 1903年11月3日美軍在巴拿馬登陸,策動巴脫離哥倫比亞獨立,成立巴拿馬共和國。同年11月18日美取得修建和經營運河的永久壟斷權和運河區的永久使用、佔領和控制權。二次大戰中,美在巴強租134處軍事基地,1947年後陸續歸還一部分。 1977年9月,巴美簽署《新運河條約》(又稱托里霍斯-卡特條約)。 1999年12月31日,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四個相等的橫長方形構成:左上和右下為白色長方形,其中分別有藍色和紅色五角星;左下方為藍色長方形,右上方為紅色長方形。白色象徵和平;紅色和藍色分別代表原巴拿馬的自由黨和保守黨,這兩色在國旗上的位置,表示兩黨聯合起來為民族的利益而奮鬥。兩顆五角星分別像徵忠誠和力量。這面國旗是由巴拿馬第一任總統曼努埃爾-阿馬多爾-格雷羅設計的。 巴拿馬人口272萬(1997年估計);其中印歐混血種人佔70%,黑人佔14%,白人佔10%,印第安人佔6%。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居民85%信奉天主教,4.7%信奉基督教新教,4.5%信奉伊斯蘭教。 巴拿馬運河區、地區金融中心、科隆自由貿易區和商船隊是巴經濟的四大支柱。服務業收入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巴拿馬是個農業國。耕地面積230萬公頃, 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全國1/3的勞動力從事農、林、牧、漁業。在種植業中,主要生產稻米、玉米,經濟作物為香蕉、咖啡、可可等。香蕉、可可是主要出口產品。巴拿馬的工業基礎相當薄弱,無重工業。全國14.1%的勞力從事工業生產。為了減少進口, 巴政府重視發展代替進口的消費品工業、食品加工、紡織等輕工業部門才有一定的發展。另外, 該國的水泥, 銅礦開採也有較快的發展。巴拿馬服務業發達, 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其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0%。服務業包括運河航運業、銀行業、保險業等。旅遊業是巴第三大收入來源,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 【主要城市】 巴拿馬城:巴拿馬城 (Panama City) 位於巴拿馬運河太平洋岸河口附近的半島上。城市面臨巴拿馬灣,背靠安康山谷,風景如畫。原為印第安人漁村,舊城始建於1519年。安第斯山各國所產金銀經海運至此,再用牲口馱運到加勒比海岸,轉運到西班牙。一度非常繁榮。后海盜猖獗,貿易受阻。 1671年海盜摩根爵士將舊城全部燒毀。 1674年在舊城西面6.5公里的地方建起現在的巴拿馬城。 1751年成為新格拉納達(哥倫比亞)的一部分。 1903年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宣布獨立後,該城成為首都。巴拿馬運河建成後(1914),城市迅速發展。 城市分為老區和新區。老區是主要商業區,街道狹窄,仍然留有一些西班牙式古堡和帶有露台的房屋。市中心是獨立廣場,也稱天主堂廣場,法國人建造運河時的指揮總部,現已改為中央郵電總局,區內還有中央旅館和主教宮等。老區南面的德弗蘭西亞廣場四周紅色的黃蝴蝶樹高聳,廣場上有為紀念修建運河的法國工人塑造的方尖碑,一側有殖民地時代的建築司法大廈。在大廈背後的濱海大道上,可以看見巴拿馬灣的風景和籠罩在一片紫色霧靄中的弗拉曼利群島。 新區地形狹長,連接老區和古城。城東南的和平公園內,有烈士墓。廣場一隅是巴拿馬立法大廈,大廈牆上尚留有當年的彈痕,這裡也是1973年3月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巴拿馬問題的會議的會址。與海岸線平行的新區中央大街,是城內最寬廣、繁華的馬路。新區街道整齊,建有許多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新式花園宅院,較著名的有國民劇院、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博利瓦爾研究所、人類學博物館、民族博物館和運河博物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