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多瓦 國家代碼 +373

如何撥號 摩爾多瓦

00

373

--

-----

IDD國家代碼 城市代碼電話號碼

摩爾多瓦 基本信息

當地時間 您的時間


當地時區 時區差異
UTC/GMT +2 每小時

緯度 / 經度
46°58'46"N / 28°22'37"E
ISO編碼
MD / MDA
貨幣
列伊 (MDL)
語言
Moldovan 58.8% (official; virtually the same as the Romanian language)
Romanian 16.4%
Russian 16%
Ukrainian 3.8%
Gagauz 3.1% (a Turkish language)
Bulgarian 1.1%
other 0.3%
unspecified 0.4%
電力
B型美國3針 B型美國3針
C型歐洲2針 C型歐洲2針
國旗
摩爾多瓦國旗
首都
基希訥烏
銀行清單
摩爾多瓦 銀行清單
人口
4,324,000
面積
33,843 KM2
GDP (USD)
7,932,000,000
電話
1,206,000
手機
4,080,000
互聯網主機
711,564
互聯網用戶
1,333,000

摩爾多瓦 介紹

摩爾多瓦位於歐洲中部,是一個內陸國家,面積3.38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國土介於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西鄰羅馬尼亞,北、東、南與烏克蘭接壤。地處平原,境內丘陵起伏,河谷和山谷相間,平均海拔147米,中部為科德臘高地,北部和中部屬森林草原帶,南部是遼闊的草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下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面積佔全國領土的40%,三分之二的土地為黑鈣土。

摩爾多瓦,全稱為摩爾多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是一個內陸國家,面積為3.38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國土介於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西鄰羅馬尼亞,北、東、南與烏克蘭接壤。地處平原,境內丘陵起伏,河谷和山谷相間,平均海拔147米。中部為科德臘高地;北部和中部屬森林草原帶,南部是遼闊的草原。最高點是西部的巴拉涅什特山,海拔430米。河流眾多但大部分短小,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為境內兩大河流。地下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面積佔全國領土的40%,三分之二的土地為黑鈣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1月為-3℃至-5℃,7月為19℃至22℃。

全國共劃分為10個縣、2個自治區(其中德涅斯特河左岸行政區地位未變)、1個直轄市(基希訥烏)。

摩爾多瓦人的祖先為達契亞人。公元13至14世紀,達契亞人逐漸分為3支:摩爾多瓦人、瓦拉幾亞人和特蘭西瓦尼亞人。 1359年,摩爾多瓦人建立了獨立的封建公國,後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 1600年,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和特蘭西瓦尼亞三個公國實現短暫統一。 1812年,俄國將摩部分領土(比薩拉比亞)劃入俄版圖。 1859年1月,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合併,稱羅馬尼亞。 1878年,南比薩拉比亞再次隸屬俄羅斯。摩爾多瓦1918年1月宣布獨立,3月與羅馬尼亞合併。 1940年6月,蘇聯將其再次劃入版圖,成為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於1991年8月27日宣布獨立。同年12月21日,摩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獨聯體)。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2:1。從左至右由藍、黃、紅三個豎長方形組成,中間繪有國徽。摩爾多瓦曾於1940年成為原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53年起採用帶有五角星、鐮刀、鐵鎚圖案,中間有綠色寬條通過旗面的紅旗。 1990年6月改國名為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1月3日啟用上述新國旗。 1991年5月23日改國名為摩爾多瓦共和國。

摩爾多瓦人口339.17萬(2005年12月,不含“德左”地區人口)。摩爾多瓦族佔65%,烏克蘭族13%,俄羅斯族13%,加告茲族3.5%,保加利亞族2%,猶太族2%,其它民族1.5%。官方語言為摩爾多瓦語,通用俄語。多數人信奉東正教。

摩爾多瓦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業產值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0%左右。 2001年經濟出現恢復性增長。資源主要有建築材料、磷鈣石、褐煤等。地下水資源豐富,約有2200個天然泉。森林覆蓋率為9%,主要樹種有柞樹、千金榆樹、水青岡樹等。野生動物有獐、狐狸和麝鼠等。摩爾多瓦食品工業較發達,主要有葡萄酒釀造、肉類加工和製糖業等。輕工業主要有捲煙、紡織和製鞋。其外匯收入的35%依靠葡萄酒出口。


基希訥烏:摩爾多瓦的首都基希訥烏(Chisinau/kishinev)位於摩爾多瓦中部,座落在德涅斯特河支流貝克河畔,有500多年的歷史,人口79.19萬(2006年1月)。平均氣溫1月為-4℃,7月為20. 5℃。

基希訥烏1466年首見記載, 早期曾被斯特凡三世(大公)統治,後來歸屬土耳其。在1788年俄國和土耳其戰爭期間,基希訥烏遭到嚴重破壞。 1812年基希納烏割讓給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歸屬羅馬尼亞,1940年重歸蘇聯。 1991年8月27日,摩爾多瓦獨立,基希訥烏成為摩爾多瓦的首都。

基希訥烏在二戰期間損失嚴重,市內主要古建築中僅有大教堂和建於1840年的凱旋門尚保持原貌。戰後新建了一些現代化大廈。市內街道寬闊整潔,許多建築物是用潔白的石料徹成的,風格新穎,造型各異,在梧桐樹和栗樹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雅緻,因此被譽為“白色的城,石雕的花” 。廣場、街心花園矗立著不少名人的塑像。俄國大詩人普希金也曾被流放於此。

基希訥烏氣候溫暖濕潤,陽光充足,樹木生長茂盛,沒有一般工業城市常見的煙霧和噪聲,環境十分寧靜優美。從市區到機場的公路兩旁,一座座精緻的農舍散落在田野間,盡是廣闊的綠野田疇和無邊無際的葡萄園。

基希訥烏是摩爾多瓦的工業中心,生產量具、機床、拖拉機、水泵、電冰箱、洗衣機和絕緣線等,有釀酒、磨粉和煙草加工工業,有服裝和製鞋廠。市內除了一所綜合性大學外,還有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師範學院、藝術學院和數個科研機構。此外,還有眾多的劇院、博物館和旅遊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