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 國家代碼 +43

如何撥號 奧地利

00

43

--

-----

IDD國家代碼 城市代碼電話號碼

奧地利 基本信息

當地時間 您的時間


當地時區 時區差異
UTC/GMT +1 每小時

緯度 / 經度
47°41'49"N / 13°20'47"E
ISO編碼
AT / AUT
貨幣
歐元 (EUR)
語言
German (official nationwide) 88.6%
Turkish 2.3%
Serbian 2.2%
Croatian (official in Burgenland) 1.6%
other (includes Slovene
official in Carinthia
and Hungarian
official in Burgenland) 5.3% (2001 census)
電力
F型舒科插頭 F型舒科插頭
國旗
奧地利國旗
首都
維也納
銀行清單
奧地利 銀行清單
人口
8,205,000
面積
83,858 KM2
GDP (USD)
417,900,000,000
電話
3,342,000
手機
13,590,000
互聯網主機
3,512,000
互聯網用戶
6,143,000

奧地利 介紹

奧地利面積83858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亞和意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奧地利,全稱為奧地利共和國,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是一個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亞和意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邊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 9個州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蒂利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 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 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占,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 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 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 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 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製過渡。 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製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 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 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併。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 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 1955年10月占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 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主要工業部門是採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採礦業規模相對較小。 2006年奧地利國民生產總值3093.46億美元,人均達到37771美元。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奧地利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佔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佔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此外,奧地利還湧現出了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著名小說家茨威格和卡夫卡等世界知名人物。

作為歐洲著名的有著文化傳統的國家,奧地利保留下來很多中世紀以來的名勝古蹟,維也納舍恩布龍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音樂廳等,都是聞名世界的旅遊景點。


維也納:世界名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Vienna)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人口156.3萬人(2000年)。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 1137年為奧地利公國首邑。 13世紀末,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發展迅速,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 15世紀以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 18世紀,瑪麗亞-鐵列西婭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藝術的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城”的美名。

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弔。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

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維也納為第三個聯合國城市。 1979年建成的奧地利國際中心又稱“聯合國城”,氣勢雄偉,是許多聯合國機構的集中地。

薩爾茨堡: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裡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 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

這裡的建築藝術堪與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佈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鬱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佈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意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現在是包括宮殿、教堂、花園、博物館等的遊覽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紀建造的皇家花園,以“水的遊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簷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裡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踪跡。 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 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闢為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