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 國家代碼 +372

如何撥號 愛沙尼亞

00

372

--

-----

IDD國家代碼 城市代碼電話號碼

愛沙尼亞 基本信息

當地時間 您的時間


當地時區 時區差異
UTC/GMT +2 每小時

緯度 / 經度
58°35'46"N / 25°1'25"E
ISO編碼
EE / EST
貨幣
歐元 (EUR)
語言
Estonian (official) 68.5%
Russian 29.6%
Ukrainian 0.6%
other 1.2%
unspecified 0.1% (2011 est.)
電力
F型舒科插頭 F型舒科插頭
國旗
愛沙尼亞國旗
首都
塔林
銀行清單
愛沙尼亞 銀行清單
人口
1,291,170
面積
45,226 KM2
GDP (USD)
24,280,000,000
電話
448,200
手機
2,070,000
互聯網主機
865,494
互聯網用戶
971,700

愛沙尼亞 介紹

愛沙尼亞面積4.52萬平方公里,位於波羅的海東海岸,西北臨裡加灣、波羅的海和芬蘭灣,東南同拉脫維亞接壤,東界俄羅斯。海岸線長3794公里,境內地勢低平,間有低矮丘陵,平均海拔50米。多湖泊和沼澤,最大的湖是楚德湖和沃爾茨湖,屬海洋性氣候。愛沙尼亞人屬芬蘭烏戈爾民族,愛沙尼亞語為官方語言。

愛沙尼亞,全稱為愛沙尼亞共和國,面積為4.52萬平方公里。位於波羅的海東海岸,西北臨裡加灣、波羅的海和芬蘭灣,東南同拉脫維亞接壤,東界俄羅斯。海岸線長3794公里。境內地勢低平,間有低矮丘陵,平均海拔50米。多湖泊和沼澤。主要河流有納爾瓦河、派爾努河、埃邁厄吉河。最大的湖是楚德湖和沃爾茨湖。屬海洋性氣候,冬季最冷的1、2月平均氣溫-5℃,夏季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全國共分15個省,大小城鎮共254個,省名如下:希尤省、哈留省、拉普拉省、薩列省、里亞內-維魯省、依達-維魯省、雅爾瓦省、維良地省、耶蓋瓦省、塔爾圖省、維魯省、瓦爾加省、貝爾瓦省、帕爾努省和里亞內省。

愛沙尼亞族從遠古時代就居住在現今的愛沙尼亞境內。公元10—12世紀,愛沙尼亞東南部併入基輔羅斯。 12—13世紀形成愛沙尼亞民族。 13世紀初期愛沙尼亞先後遭日耳曼騎士團和丹麥人侵占。 13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愛沙尼亞被德意志十字軍征服,成為立窩尼亞的一部分。 16世紀末,愛沙尼亞的領土被瑞典、丹麥和波蘭瓜分。 17世紀中葉,瑞典佔領了整個愛沙尼亞。 1700—1721年間,彼得大帝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與瑞典進行了長期的“北方戰爭”,最後打敗瑞典,迫使瑞典籤訂《尼什塔特和約》,割佔愛沙尼亞,愛沙尼亞遂併入俄國。

1917年11月建立蘇維埃政權。 1918年2月,愛沙尼亞全境被德軍佔領。 1919年5月愛沙尼亞宣告成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1920年2月24日,愛宣布脫離蘇維埃政權。 1938年8月23日蘇德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秘密議定書規定,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為蘇聯勢力範圍。 1940年愛沙尼亞加入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愛沙尼亞被德國占領了3年,成為德國東方省的一部分。 1944年11月蘇聯紅軍解放愛沙尼亞。 1989年11月15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1940年愛沙尼亞加入蘇聯的宣言無效。 1990年3月30日,恢復愛沙尼亞共和國。 1991年8月20日,愛正式宣布獨立。同年9月10日,愛加入歐安會,9月17日加入聯合國。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1∶7。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藍、黑、白三色。藍色象徵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黑色象徵財富,象徵國家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白色象徵吉祥、自由、光明和純潔。現在的這面國旗在1918年就正式使用過。 1940年愛沙尼亞成為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45年起採用上部有五角星和鐮刀、鐵鎚圖案,下部有白、藍、紅色波紋的紅旗作為國旗。 1988年恢復使用原國旗,即現在的國旗。

愛沙尼亞136.1萬(2006年底)。其中城市人口占65.5%,農村人口占34.5%。男子平均壽命為64.4歲,女子為76.6歲。主要民族有愛沙尼亞族67.9%、俄羅斯族25.6%、烏克蘭族2.1%和白俄羅斯族。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英語、俄語亦被廣泛使用。主要宗教有新教路德宗、東正教和天主教。

愛沙尼亞工農業較發達。自然資源匱乏,森林面積181. 46萬公頃,佔領土總面積的43%。主要礦產有油頁岩(儲藏量約60億噸)、磷礦(儲量約40億噸)、石灰岩等。工業主要部門有機械製造、木材加工、建材、電子、紡織和食品加工業。農業以畜牧業為主,主要飼養奶牛、肉牛和豬;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黑麥、土豆、蔬菜、玉米、亞麻和飼料作物。旅遊、過境運輸及服務業等支柱性產業持續增長。


塔林:愛沙尼亞共和國首都塔林(Tallinn)位於愛西北部波羅的海芬蘭灣南岸的里加灣和科普利灣之間,歷史上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是波羅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工業中心和旅遊勝地。海岸線綿延45公里。面積158.3平方公里,人口40.4萬(2000年3月)。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溫4. 7℃。

塔林三面環水,風景秀麗古樸,是北歐唯一一座保持著中世紀外貌和格調的城市。城區分為老城和新城兩部分。

塔林是愛沙尼亞的重要商港、漁港和工業中心,港口吞吐量在波羅的海各港口中名列第二,僅次於拉脫維亞的文茨皮爾斯(波羅的海沿岸最大的不凍港) 。為了爭取俄羅斯石油從塔林轉口,愛沙尼亞政府制定了2005年戰略計劃,以鞏固塔林作為俄羅斯過境走廊的地位。

工業主要有造船、機械製造、金屬加工、化學、造紙、紡織和食品加工等。它還是愛沙尼亞的科技文化中心,市內設有愛沙尼亞科學院、工業學院、美術學院、師範學院和音樂學院,還有許多博物館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