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 基本信息
當地時間 | 您的時間 |
---|---|
|
|
當地時區 | 時區差異 |
UTC/GMT +1 每小時 |
緯度 / 經度 |
---|
41°52'26"N / 12°33'50"E |
ISO編碼 |
IT / ITA |
貨幣 |
歐元 (EUR) |
語言 |
Italian (official) German (parts of Trentino-Alto Adige region are predominantly German-speaking) French (small French-speaking minority in Valle d'Aosta region) Slovene (Slovene-speaking minority in the Trieste-Gorizia area) |
電力 |
C型歐洲2針 F型舒科插頭 |
國旗 |
---|
首都 |
羅馬 |
銀行清單 |
意大利 銀行清單 |
人口 |
60,340,328 |
面積 |
301,230 KM2 |
GDP (USD) |
2,068,000,000,000 |
電話 |
21,656,000 |
手機 |
97,225,000 |
互聯網主機 |
25,662,000 |
互聯網用戶 |
29,235,000 |
意大利 介紹
意大利面積30.1318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全境4/5為山丘地帶,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和歐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納火山,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 意大利國土面積30131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接壤,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全境4/5為山丘地帶。有阿爾卑斯山脈和亞平寧山脈。意、法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居歐洲第二;境內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和歐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納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馬焦雷湖等。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 全國劃分為20個行政區,共103個省,8088個市(鎮)。 20個行政區是:皮埃蒙特、瓦萊達奧斯塔、倫巴第、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托、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利古里亞、艾米利亞-羅馬涅、托斯卡納、翁布里亞、拉齊奧、馬爾凱、阿布魯齊、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亞、西西里島、撒丁島。 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不斷有印歐民族遷入。公元前27年至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 11世紀諾曼人入侵意南部並建立王國。 12-13世紀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從16世紀起,意先後被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佔領。 1861年3月建立意大利王國。 1870年9月王國軍隊攻克羅馬,最終完成統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意大利先中立,後站在英、法、俄協約國一邊對德奧宣戰,並取得勝利。 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組成新政府,開始推行法西斯統治。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意大利起初中立,及至德國在法國取勝,乃於1940年6月加入德國一方向英、法宣戰。 1943年7月墨索里尼被推翻。同年9月3日,由國王任命的巴多利奧內閣同協約國簽定停戰協定,意大利無條件投降,10月對德宣戰。 1946年6月舉行公民投票,正式宣告廢除君主制,成立意大利共和國。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白、紅三色。意大利原來國旗的顏色與法國國旗相同,1796年才把藍色改為綠色。據記載,1796年拿破崙的的意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 1946年意大利共和國建立,正式規定綠、白、紅三色旗為共和國國旗。 意大利共有人口5788.82萬(2003年底)。 94%的居民為意大利人,少數民族有法蘭西人、拉丁人、羅馬人、弗留里人等。講意大利語,個別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意大利為經濟發達國家,2006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7839.59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人均達到30689美元。但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意大利存在著資源貧乏、工業起步較晚的劣勢。但意大利注意適時調整經濟政策,重視研究和引進新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工業主要以加工工業為主,所需能源和原料依賴外國進口,工業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國家參與製企業比較發達,意大利的原油年加工能力為1億噸左右,有“歐洲煉油廠”之稱;鋼產量居歐洲第二;塑料工業、拖拉機製造業、電力工業等也位居世界前列。中小企業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近70%的國內生產總值由這些企業創造,因此被世人稱為“中小企業王國”。對外貿易是意大利經濟的主要支柱,外貿連年順差,是繼日本、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大貿易順差國。進口主要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為主,出口以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等輕工產品為主。國外市場主要在歐洲,進出口主要對象為歐盟和美國。農業可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0%。意大利旅游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文物古蹟很多,有良好的海灘和山區,公路四通八達。旅遊收入是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重要來源。旅遊業營業額達150萬億里拉(約合714億多美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淨收入約53萬億里拉(約合252億多美元)。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提起文明古國意大利,人們立刻會聯想到歷史上煊赫一時的古羅馬帝國、1900年前毀於一旦的龐貝古城、聞名於世的比薩斜塔、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佛羅倫薩、風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古羅馬競技場等等。 龐貝古城遺址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的世界遺產之一。公元79年,龐貝古城被附近的維蘇威火山噴發後淹沒,後來經過意大利考古學家挖掘,人們從龐貝古城遺址可以看出古羅馬時代的社會生活。公元14-15世紀,意大利文藝空前繁榮,成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伽里略等文化與科學巨匠對人類文化的進步作出了無可比擬的巨大貢獻。如今,在意大利各地都可見到精心保存下來的古羅馬時代的宏偉建築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繪畫、雕刻、古蹟和文物。意大利豐厚的文化藝術遺產是國家的瑰寶,也是發展旅遊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四通八達的海陸空交通網、與旅游資源配套的服務設施以及滲透在人民生活各個層面的文化內涵每年都吸引三、四千萬外國遊客前往意大利。旅遊業因此成為意大利國民經濟的支柱。 羅馬:意大利首都羅馬(Rome)是有著輝煌歷史的歐洲文明古城,由於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並有悠久的歷史,故被稱為“七丘城”和“永恆之城”。羅馬位於亞平寧半島中部的台伯河畔,總面積為1507.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8平方公里。羅馬市現由55個居民區組成,人口約264萬多。在羅馬長達約2800年的歷史上,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476年曾經歷了東、西羅馬的輝煌時期。 1870年,意大利王國軍隊攻占羅馬,意大利統一事業完成。 1871年,意大利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回羅馬。 羅馬被喻為全球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羅馬有世界八大名勝之一的古羅馬露天競技場,也稱鬥獸場,建於公元1世紀。這座橢圓形的建築物佔地約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徵。寬闊的帝國大道兩旁建有元老院、神殿、貞女祠和一些有名的廟宇,如萬神廟等。這片露天競技場遺址的北面,是記載塞維羅皇帝遠征波斯功績的凱旋門,南面是記載蒂都皇帝東征耶路撒冷戰績的蒂都凱旋門,在蒂都凱旋門南面不遠處,還有一座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戰勝尼祿暴君而建立的羅馬最大的凱旋門。帝國大道東邊的特拉亞諾市場,是古羅馬城的商業中心。市場旁矗立著一根高40米的凱旋柱,柱上螺旋形的浮雕,描繪了特拉亞諾大帝遠征多瑙河流域的故事。古城市中心的威尼斯廣場長130米,寬75米,是市內幾條主要大街的匯集點。廣場左側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建築威尼斯宮,右邊是與威尼斯宮式樣相仿的威尼斯保險公司建築。此外,雄偉的司法宮、絢麗多姿的納沃納廣場、聖彼得大教堂無不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羅馬還有上百座博物館,收藏著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珍品。 羅馬市噴泉眾多,千姿百態。最著名的特雷維噴泉,建於公元1762年。噴泉中央的海神像中,兩座海馬雕塑代表平靜的海洋與洶湧的海洋,四座神女像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都靈:為意大利第三大城市,大工業中心之一,皮埃蒙特區首府。位於波河上游谷地,海拔243米。人口約103.5萬。 始建於羅馬帝國時期,為軍事要地。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曾為自治城市國家。 1720年為撒丁王國都城。拿破崙戰爭中被法國占領。 1861~1865年是意大利王國首都。 19世紀末為西北部重要的輕工業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發展迅速,尤以汽車製造業聞名於世。現為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之一,多大型的現代化企業,菲亞特汽車公司產量居全國之冠。在阿爾卑斯山脈廉價水電基礎上,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有發動機、機床、電子、電器、化學、軸承、飛機、精密儀器、儀表以及軍火工業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意、德重要的軍火製造中心。電力煉鋼業較發達。所產巧克力和各種葡萄酒著名。交通運輸發達。 都靈是通往勃朗峰(法、意邊境)與大聖伯納德隧道(意、瑞邊境)的交通樞紐。有鐵路、公路通國內各主要城市以及法國的里昂、尼斯和摩納哥。有國際機場和直升飛機場。 都靈是古老的文化藝術城市。城區多廣場,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珍藏和建築古蹟。有聖喬瓦尼巴蒂斯塔教堂、瓦爾登西安教堂等以及豪華的宮殿。沿波河左岸多公園。設有歷史、藝術博物館。還有創立於1405年的都靈大學、多所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國家約瑟夫-弗迪音樂學院 ,以及現代科技研究實驗中心。 米蘭:為意大利第二大城,倫巴第區首府。位於波河平原西北部,阿爾卑斯山南麓。始建於公元前四世紀。公元395年為西羅馬帝國都城。 1158年和1162年在同神聖羅馬帝國兩次戰爭中,城市幾乎全毀。 1796年被拿破崙佔領,次年被建為米蘭共和國都城。 1859年併入意大利王國。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有汽車、飛機、摩托車、電器、鐵路器材、金屬製造、紡織、服裝,化學、食品等工業。鐵路、公路樞紐。有運河通波河支流提契諾河與阿達河。米蘭大教堂是歐洲最大的哥特式大理石建築之一,始建於1386年。還有著名的布雷拉美術宮、拉斯卡拉劇院和博物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