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立特里亞 基本信息
當地時間 | 您的時間 |
---|---|
|
|
當地時區 | 時區差異 |
UTC/GMT +3 每小時 |
緯度 / 經度 |
---|
15°10'52"N / 39°47'12"E |
ISO編碼 |
ER / ERI |
貨幣 |
納克法 (ERN) |
語言 |
Tigrinya (official) Arabic (official) English (official) Tigre Kunama Afar other Cushitic languages |
電力 |
C型歐洲2針 |
國旗 |
---|
首都 |
阿斯馬拉 |
銀行清單 |
厄立特里亞 銀行清單 |
人口 |
5,792,984 |
面積 |
121,320 KM2 |
GDP (USD) |
3,438,000,000 |
電話 |
60,000 |
手機 |
305,300 |
互聯網主機 |
701 |
互聯網用戶 |
200,000 |
厄立特里亞 介紹
厄立特里亞位於非洲東北部,南面為埃塞俄比亞,西與蘇丹接壤,東南與吉布提相連,東臨紅海,面積12.43萬平方公里(包括達赫拉克群島),海岸線長1200公里,隔海與沙特、也門相望,地扼歐、亞、非三大洲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厄立特里亞是一個農業國,全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從事農牧業生產。 厄立特里亞,全稱為厄立特里亞國,位於非洲東北部,北面為埃塞俄比亞,西與蘇丹接壤,東南與吉布提相連,東臨紅海,面積124320平方公里(包括達赫拉克群島),海岸線長1200公里,隔海與沙特、也門相望,地扼歐、亞、非三大洲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厄立特里亞歷史上曾是阿克蘇姆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後長期受埃塞俄比亞王國統治;1869年意大利人開始吞佔厄立特里亞地盤,1882年將其宣佈為殖民地。 1890年,意把各佔領區合為統一的殖民地,稱“厄立特里亞”,這就是厄立特里亞名稱的由來。 1941年意大利退出,厄被英國占領,成為託管地。 1950年厄立特里亞作為自治單位與埃塞俄比亞結成聯邦,雙方於1952年成立聯邦,英軍也於當年撤離。 1962年,厄立特里亞成為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省。 1993年4月23—25日,厄舉行了關於厄獨立的公民投票,99.8%的選民贊成獨立。埃塞過渡政府接受公決結果,承認厄獨立。 1993年5月24日厄正式宣告獨立並舉行開國慶典。 國旗:呈長方形。旗面由三個三角形構成,靠近旗桿為紅色等腰三角形。紅色部分中有一個由三枝黃色橄欖枝構成的圓形圖案。紅色象徵為爭取獨立解放而鬥爭,綠色象征農業和畜牧業,藍色象徵國家豐富的海洋資源和財富,黃色象徵礦產資源,橄欖枝象徵和平。 厄立特里亞總人口456萬(2006年估計),共有9個民族:提格里尼亞、提格雷、希達賴伯、比倫、庫納馬、納拉、薩霍、阿法爾、拉沙伊達。其中,提格里尼亞和提格雷族人佔多數,阿法爾族人在其東南部居多,影響較大。每個民族使用自己的語言,主要語言有提格雷尼亞語、提格雷語。通用英語和阿拉伯語。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信徒各佔一半,另有少數信奉天主教和傳統拜物教。 厄立特里亞是一個農業國,全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從事農牧業生產。農產品占出口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比重。石油、銅、金、鐵、食鹽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也很豐富。主要工業部門有煉油、紡織、食品加工、皮革、玻璃器皿製造、製鞋等。厄的海岸線長達1200公里,海運業較為發達,紅海邊唯一的深水良港馬薩瓦港,以及人工港阿薩布,吞吐量都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