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 基本信息
當地時間 | 您的時間 |
---|---|
|
|
當地時區 | 時區差異 |
UTC/GMT +2 每小時 |
緯度 / 經度 |
---|
48°22'47"N / 31°10'5"E |
ISO編碼 |
UA / UKR |
貨幣 |
格里夫納 (UAH) |
語言 |
Ukrainian (official) 67% Russian (regional language) 24% other (includes small Romanian- Polish- and Hungarian-speaking minorities) 9% |
電力 |
C型歐洲2針 |
國旗 |
---|
首都 |
基輔 |
銀行清單 |
烏克蘭 銀行清單 |
人口 |
45,415,596 |
面積 |
603,700 KM2 |
GDP (USD) |
175,500,000,000 |
電話 |
12,182,000 |
手機 |
59,344,000 |
互聯網主機 |
2,173,000 |
互聯網用戶 |
7,770,000 |
烏克蘭 介紹
烏克蘭面積60.37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東部,黑海、亞速海北岸,北鄰白俄羅斯,東北接俄羅斯,西連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南同羅馬尼亞、摩爾多瓦毗鄰,大部分地區屬東歐平原。受大西洋暖濕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克里米亞半島南部為亞熱帶氣候。工農業均較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冶金、機械製造、石油加工、造船、航天、航空等。 烏克蘭面積為60.37萬平方公里(佔原蘇聯面積的2.7%),東西長1300公里,南北長900公里,位於歐洲東部,黑海、亞速海北岸。北鄰白俄羅斯,東北接俄羅斯,西連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南同羅馬尼亞、摩爾多瓦毗鄰。大部分地區屬東歐平原。西部喀爾巴阡山脈的戈維爾拉山海拔2061米,為最高峰;南部有克里米亞山脈羅曼-科甚山。東北為中俄羅斯高地的一部分,東南有亞速海近岸丘陵和頓涅茨嶺。境內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6條,最長的是第聶伯河。境內有3000多個自然湖泊,主要有亞爾普格湖、薩賽克湖等。受大西洋暖濕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克里米亞半島南部為亞熱帶氣候。 1月平均氣溫-7.4℃,7月平均氣溫19.6℃。年降水量東南部為300毫米,西北部為600~700毫米,多集中在6、7月份。 烏克蘭全國劃分為24個州、1個自治共和國,2個直轄市,共27個行政區劃。具體如下: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基輔州、文尼察州、沃倫州、第涅伯羅波得羅夫斯克州、頓涅茨克州、日托米爾州、外喀爾巴阡州、扎波羅熱州、伊万-弗蘭科夫州、基洛夫格勒州、盧甘斯克州、利沃夫州、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薩州、波爾塔瓦州、羅夫諾州、蘇米州、捷爾諾波爾州、哈爾科夫州、赫爾松州、赫梅利尼茨基州、切爾卡瑟州、切爾諾夫茨州、切爾尼科、夫州、基輔直轄市、塞瓦斯托波爾直轄市。 烏克蘭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良好,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烏因而飽經戰亂。烏克蘭民族是古羅斯族的分支。 “烏克蘭”一詞最早見於《羅斯史記》(1187年)。公元9—12世紀,現烏克蘭大部地區併入基輔羅斯。 1237年至1241年,蒙古金帳汗國(拔都)西征佔領基輔,城市遭破壞。 14世紀受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的統治。 15世紀大體形成烏克蘭民族。 1654年東烏克蘭併入俄國,西烏克蘭在俄國內部取得自治權。 18世紀90年代西烏克蘭也併入俄國。 1917年12月12日,建立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18年至1920年為外國武裝干涉時期。 1922年蘇聯成立,東烏克蘭加入聯盟,成為蘇聯創始國之一。 1939年11月,西烏克蘭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 1940年8月,北布科維納和比薩拉比亞的一部分併入烏克蘭。 1941年,烏克蘭被德國法西斯佔領,1944年10月,烏克蘭全境解放。 1945年10月,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一個非獨立國同蘇聯一起加入聯合國。 1990年7月16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通過《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宣稱烏克蘭憲法與法律高於聯盟法律;並有權建立自己的武裝部隊。 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脫離蘇聯,宣布獨立,並改國名為烏克蘭。 國旗:呈長方形,由上藍下黃兩塊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長與寬之比為3∶2。烏克蘭曾於1917年建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成為原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52年起採用和原蘇聯國旗相似的帶五角星及鐮刀、鐵鎚圖案的紅旗,只是旗面下部為藍色寬邊。 1991年宣布獨立,1992年恢復烏克蘭獨立時的藍、黃兩色旗為國旗。 烏克蘭共有人口4688.64萬(2006年2月1日)。共有110多個民族,烏克蘭族佔70%多,其他為俄羅斯、白俄羅斯、猶太、克里米亞韃靼、摩爾多瓦、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希臘、德意志、保加利亞等民族。官方語言為烏克蘭語,通用俄語。主要宗教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烏克蘭工農業均較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冶金、機械製造、石油加工、造船、航天、航空等。盛產穀物和糖,其經濟實力在原蘇聯居第二位,在原蘇聯有“糧倉”之稱。頓涅茨-第聶伯河沿岸涇濟區、西南經濟區和南方經濟區等三個經濟區的工農業、運輸業和旅遊業都比較發達。煤炭、冶金、機械、化學工業是其經濟的四大支柱。既擁有森林、草原,又有眾多江河穿流其中,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4.3%。礦藏豐富,有72種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錳、鎳、鈦、汞、鉛、石油、天然氣等。 烏克蘭能源嚴重短缺,僅天然氣每年就需進口730億立方米,每年進口的各類能源總額約值8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二強。俄羅斯是烏克蘭最大的能源供應國。近年來,烏克蘭外貿額一直佔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出口黑色冶金製品、機器設備、電機、化肥、鐵礦石、農產品等,進口天然氣、石油、成套設備、化學纖維、聚乙烯、木材、藥等。烏克蘭動物種類繁多,有350多種鳥類,約100種哺乳動物和200多種魚類。 基輔:烏克蘭共和國首都基輔(Kyiv)位於烏克蘭中北部,第聶伯河中游,是第聶伯河港口和重要的鐵路樞紐。基輔具有悠久的歷史,曾是第一個俄羅斯國家基輔羅斯的中心,因而有“俄國城市之母”的稱謂。考古表明,基輔始建於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公元822年成為封建國家基輔羅斯的國都,通過貿易逐步繁榮起來。 988年改宗東正教。 10─11世紀十分興旺,被稱為第聶伯河上的“帝王之城”。到12世紀,基輔發展成歐洲的主要城市,擁有400多座教堂,教堂藝術和手工製品聞名遐邇。 1240年被蒙古人攻陷,城市多處被毀,大部分居民被殺。 1362年被立陶宛公國占領,1569年劃歸波蘭,1686年歸屬俄國。 19世紀城市貿易擴大,出現了現代工業。 19世紀60年代與莫斯科和敖德薩通鐵路。 1918年成為獨立的烏克蘭國家首都。二戰中城市遭受嚴重破壞。 1941年,蘇軍與德軍經過80天激戰後,德軍佔領基輔。 1943年,蘇軍解放基輔。 基輔是前蘇聯的重要工業中心之一,工廠遍布全市,以市中心區以西和第聶伯河左岸最為集中,製造業種類繁多。基輔交通發達,是水陸空交通樞紐,有鐵路和公路通往莫斯科、哈爾科夫、頓巴斯、南烏克蘭、敖德薩港、西烏克蘭和波蘭。第聶伯河的航運能力較高。鮑里斯波爾機場有航線通往獨聯體大部分大城市、烏克蘭許多城鎮以及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 基輔文化傳統悠久,在醫學和控制論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全市設有20所高等學校和200多個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以國立基輔大學最為有名,它成立於1834年9月16日,是烏克蘭的最高學府,有學生2萬名。基輔的福利設施有綜合和專科醫院、幼兒園、療養院和兒童度假營等,還建有1000多個圖書館、近30座博物館及歷史名人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