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国家代码 +387

如何拨号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00

387

--

-----

IDD国家代码 城市代码电话号码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基本信息

当地时间 您的时间


当地时区 时区差异
UTC/GMT +1 小时

纬度 / 经度
43°53'33"N / 17°40'13"E
ISO编码
BA / BIH
货币
马尔卡 (BAM)
语言
Bosnian (official)
Croatian (official)
Serbian (official)
电力
C型欧洲2针 C型欧洲2针
F型舒科插头 F型舒科插头
國旗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國旗
首都
萨拉热窝
银行清单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银行清单
人口
4,590,000
面积
51,129 KM2
GDP (USD)
18,870,000,000
电话
878,000
手机
3,350,000
互联网主机
155,252
互联网用户
1,422,000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简介

波黑共和国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共和国之间。面积51129平方公里。国内主要为山地,西部有迪纳拉山脉。萨瓦河(多瑙河支流)为波黑北部与克罗地亚的边界。南部在亚得里亚海上有一个20公里长的出海口。海岸线长约25千米。地形以山地为主 ,平均海拔693米,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的大部分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 ,最高山峰为马格 里奇山,海拔2386米。境内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纳河、德里纳河、乌纳河和伐尔巴斯河。北部为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型气候。

  波黑,全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共和国之间。面积51129平方公里。人口401万(2004年),其中波黑联邦占62. 5%,塞尔维亚族共和国占37. 5%。主要民族为:波什尼亚克族(即原南时期的穆斯林族),约占总人口43. 5%;塞尔维亚族,约占总人口31. 2%;克罗地亚族,约占总人口17. 4%。三族分别信奉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波黑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褐煤、铝矾土、铅锌矿、石棉、岩盐、重晶石等。水力和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占波黑全境面积的46.6%。

  波黑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波黑联邦下设10个州:乌纳-萨纳州、波萨维纳州、图兹拉-波德里涅州、泽尼察-多博伊州、波斯那-波德里涅州、中波斯尼亚州、黑塞哥维那-涅雷特瓦州、西黑塞哥维那州、萨拉热窝州、西波斯尼亚州。塞族共和国下设7个区:巴尼亚卢卡区、多博伊区、别利那区、弗拉塞尼察区、索科拉茨区、斯尔比涅区和特雷比涅区。1999年,设立布尔奇科特区,直属国家。

  国旗:底色为蓝色,图案为金黄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条边还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条边象征组成波黑共和国的三个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金色即太阳之光辉,象征着希望。蓝底色和白色星星象征着欧洲,标志着波黑是欧洲的一部分。

  6世纪末7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南迁到巴尔干半岛,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地定居。12世纪末叶斯拉夫人建立了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14世纪末,波斯尼亚曾是南部斯拉夫人最强盛的国家。1463年后成为土耳其属地,1908年被奥匈帝国占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波黑是其中的一部分,被划分为几个行政省。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共和国。1992年3月,波黑就国家是否独立举行全民公决,波族和克族赞成独立,塞族抵制投票,此后,波黑三族间爆发了历时三年半的战争。1992年5月22日,波黑加入联合国。1995年11月21日,在美国主持下,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图季曼和波黑共和国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签署了代顿波黑和平协议,波黑战争结束。


  萨拉热窝:波黑首都萨拉热窝(Sarajevo)是重要的工业和铁路运输中心,曾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闻名于世。萨拉热窝位于萨瓦河支流博亚纳河上游附近,是一座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31万(2002年)。

  萨拉热窝在历史上曾数易其名,现在的名称在土耳其语中为“苏丹总督的宫殿”之意,由此可见,土耳其文化对这座城市的深远影响。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大帝挫败马克西穆斯后,在临终前将西方帝国和东方帝国的边界移到萨拉热窝附近,当时,萨拉热窝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15世纪后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打败塞尔维亚,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使部分居民成为穆斯林。与此同时,奥匈帝国则武装塞族人,借他们为之力为自己守卫边疆,并从此开始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厮杀。历史上,沿前南斯拉夫中部(更确切说是穿过波黑)的一条路线上,天主教和东正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德国人和斯拉夫人、俄国和西方人都曾在此进行过殊死搏斗,萨拉热窝的战略地位因此而变得分外重要。连年的战争使这个鲜为人知的小镇成为名闻天下的城市,并成为各派力量争夺的焦点,最终变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

  萨拉热窝是一座风景秀丽、市貌独特,建筑风格迥异的古城。由于历史上它曾几次易主,所以不同的统治者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形形色色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使之成为东方和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处,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东西合璧的城市。市内既有19世纪奥地利式的黄褐色建筑,又有东方风格的楼阁和土耳其式手工艺作坊。

  中心城区多为奥匈帝国时代的古典建筑。天主教堂、东正教堂与尖顶林立的伊斯兰清真寺塔协调地分布于城区之内。萨拉热窝市内穆斯林人口占了三分之一多,使它成为穆斯林的聚居地,故萨市有“欧洲的开罗”和“欧洲穆斯林都”之称。全市共有清真寺100多个,其中最古老的16世纪修建的阿齐-亥斯陆-贝克清真寺。市内的博物馆里还珍藏着希伯来人著名的古抄本“哈加达”,即犹太教讲解《圣经》时引证的各种传奇轶事等珍遗文物。波黑战后形成的浓厚伊斯兰教氛围,让您感觉时而好像置身于中东的阿拉伯世界。这种独特的风貌明显迥然于欧洲其他传统的城市,因此,萨拉热窝现又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此外,萨拉热窝还是波黑陆路交通的枢纽和经济、文化的中心。工业主要有动力设备、汽车制造、金属加工、化学、纺织、陶瓷、食品加工等。市内还有一所下设矿业学院、理工学院、理学院和美术学院的大学及数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