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國家代碼 +387

如何撥號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00

387

--

-----

IDD國家代碼 城市代碼電話號碼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基本信息

當地時間 您的時間


當地時區 時區差異
UTC/GMT +1 每小時

緯度 / 經度
43°53'33"N / 17°40'13"E
ISO編碼
BA / BIH
貨幣
馬爾卡 (BAM)
語言
Bosnian (official)
Croatian (official)
Serbian (official)
電力
C型歐洲2針 C型歐洲2針
F型舒科插頭 F型舒科插頭
國旗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旗
首都
薩拉熱窩
銀行清單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銀行清單
人口
4,590,000
面積
51,129 KM2
GDP (USD)
18,870,000,000
電話
878,000
手機
3,350,000
互聯網主機
155,252
互聯網用戶
1,422,000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介紹

波黑共和國位於原南斯拉夫中部,介於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兩共和國之間。面積51129平方公里。國內主要為山地,西部有迪納拉山脈。薩瓦河(多瑙河支流)為波黑北部與克羅地亞的邊界。南部在亞得里亞海上有一個20公里長的出海口。海岸線長約25千米。地形以山地為主 ,平均海拔693米,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脈的大部分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 ,最高山峰為馬格 里奇山,海拔2386米。境內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納河、德里納河、烏納河和伐爾巴斯河。北部為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南部為地中海型氣候。

波黑,全稱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位於原南斯拉夫中部,介於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兩共和國之間。面積51129平方公里。人口401萬(2004年),其中波黑聯邦佔62. 5%,塞爾維亞族共和國占37. 5%。主要民族為:波什尼亞克族(即原南時期的穆斯林族),約佔總人口43. 5%;塞爾維亞族,約佔總人口31. 2%;克羅地亞族,約佔總人口17. 4%。三族分別信奉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波斯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地亞語。波黑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礦、褐煤、鋁礬土、鉛鋅礦、石棉、岩鹽、重晶石等。水力和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面積占波黑全境面積的46.6%。

波黑由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波黑聯邦下設10個州:烏納-薩納州、波薩維納州、圖茲拉-波德里涅州、澤尼察-多博伊州、波斯那-波德里涅州、中波斯尼亞州、黑塞哥維那-涅雷特瓦州、西黑塞哥維那州、薩拉熱窩州、西波斯尼亞州。塞族共和國下設7個區:巴尼亞盧卡區、多博伊區、別利那區、弗拉塞尼察區、索科拉茨區、斯爾比涅區和特雷比涅區。 1999年,設立布爾奇科特區,直屬國家。

國旗:底色為藍色,圖案為金黃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條邊還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條邊象徵組成波黑共和國的三個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地亞族。金色即太陽之光輝,象徵著希望。藍底色和白色星星象徵著歐洲,標誌著波黑是歐洲的一部分。

6世紀末7世紀初,部分斯拉夫人南遷到巴爾幹半島,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地定居。 12世紀末葉斯拉夫人建立了獨立的波斯尼亞公國。 14世紀末,波斯尼亞曾是南部斯拉夫人最強盛的國家。 1463年後成為土耳其屬地,1908年被奧匈帝國占領。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波黑是其中的一部分,被劃分為幾個行政省。 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波黑成為南斯拉夫聯邦的一個共和國。 1992年3月,波黑就國家是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波族和克族贊成獨立,塞族抵制投票,此後,波黑三族間爆發了歷時三年半的戰爭。 1992年5月22日,波黑加入聯合國。 1995年11月21日,在美國主持下,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克羅地亞共和國總統圖季曼和波黑共和國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簽署了代頓波黑和平協議​​,波黑戰爭結束。


薩拉熱窩:波黑首都薩拉熱窩(Sarajevo)是重要的工業和鐵路運輸中心,曾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薩拉熱窩事件)聞名於世。薩拉熱窩位於薩瓦河支流博亞納河上游附近,是一座群山環抱、風景秀麗的古城。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31萬(2002年)。

薩拉熱窩在歷史上曾數易其名,現在的名稱在土耳其語中為“蘇丹總督的宮殿”之意,由此可見,土耳其文化對這座城市的深遠影響。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大帝挫敗馬克西穆斯後,在臨終前將西方帝國和東方帝國的邊界移到薩拉熱窩附近,當時,薩拉熱窩還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 15世紀後期,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打敗塞爾維亞,佔領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並強迫當地居民改信伊斯蘭教,使部分居民成為穆斯林。與此同時,奧匈帝國則武裝塞族人,借他們為之力為自己守衛邊疆,並從此開始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廝殺。歷史上,沿前南斯拉夫中部(更確切說是穿過波黑)的一條路線上,天主教和東正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德國人和斯拉夫人、俄國和西方人都曾在此進行過殊死搏鬥,薩拉熱窩的戰略地位因此而變得分外重要。連年的戰爭使這個鮮為人知的小鎮成為名聞天下的城市,並成為各派力量爭奪的焦點,最終變成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首都。

薩拉熱窩是一座風景秀麗、市貌獨特,建築風格迥異的古城。由於歷史上它曾幾次易主,所以不同的統治者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形形色色的民族習俗和宗教,使之成為東方和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匯處,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東西合璧的城市。市內既有19世紀奧地利式的黃褐色建築,又有東方風格的樓閣和土耳其式手工藝作坊。

中心城區多為奧匈帝國時代的古典建築。天主教堂、東正教堂與尖頂林立的伊斯蘭清真寺塔協調地分佈於城區之內。薩拉熱窩市內穆斯林人口占了三分之一多,使它成為穆斯林的聚居地,故薩市有“歐洲的開羅”和“歐洲穆斯林都”之稱。全市共有清真寺100多個,其中最古老的16世紀修建的阿齊-亥斯陸-貝克清真寺。市內的博物館裡還珍藏著希伯來人著名的古抄本“哈加達”,即猶太教講解《聖經》時引證的各種傳奇軼事等珍遺文物。波黑戰後形成的濃厚伊斯蘭教氛圍,讓您感覺時而好像置身於中東的阿拉伯世界。這種獨特的風貌明顯迥然於歐洲其他傳統的城市,因此,薩拉熱窩現又被譽為歐洲的耶路撒冷。

此外,薩拉熱窩還是波黑陸路交通的樞紐和經濟、文化的中心。工業主要有動力設備、汽車製造、金屬加工、化學、紡織、陶瓷、食品加工等。市內還有一所下設礦業學院、理工學院、理學院和美術學院的大學及數家醫院。